|
aqua9095 发表于 2013-12-11 13:10
可是在国内,这种建筑具备什么文化内涵承载力?本来就是舶来品,只是满足异域文化所代表的虚荣心吧。也许 ...
这个仁者见仁,但建筑并不是单纯空间上的折腾,更重要的是和使用功能相互依存的,这个老子已有精辟的论断。清晰的功能定位是会反映在空间中每一个细节尺度上,而尺度和建筑的风格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密切:就像你早晨起床绝对不会端个脸盆盛水刷牙一样,脸盆的尺度是用来漂洗大件织物的,而盛水入口的功能必然交给尺度更小的口杯,但至于你刷牙喜欢用中式的瓷杯还是东欧的珐琅玻璃或是日本的木钵,这完全看你做为一个受众的喜好或宗教信仰,和你的国籍没有太大关系;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建筑的风格需要符合城市的总体氛围,但不一定要还原历史,除非在邻里和谐上有这个要求,就比如把太和殿复制到上海外滩或者武汉的江汉路,那真就像吃了一只苍蝇般难受,因为这类的城市历史的闪光点并不是简单的中式或者新中式能承载得了的;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更多需要反映的的是一种由主导产业的发展引发的城市心理的变迁,是一种群体性进化的氛围,就像一个村落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出现的,一定会是今天张三一栋房,明天李四一栋楼,后天王五一栋塔,如此日积月累出现的,而张三到王五在风格和功能上一定是不一样的,它会呈现一种生长进化的势态,并逐渐形成城市的脉络,时间一拉长就成了城市的发展史;所以你看国外的很多城市历史感很强,但他们的建筑风格不一定就十分统一,一栋老房子边上可能就会是一栋现代的小楼但却很和谐,关键在于他们的尺度控制得很融洽,对城市肌理保护得很好,使得城市文脉随着时间呈现出一种传承性的变生,因而这里面还有一层发展变化的过程,比较成功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包容性的发展,也就是发扬拿来主义,他为我用洋为中用,在稳定的传承中延续新的内涵,日本的城市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城市独具特色含纳百态,从发展的角度看其现存文化都是舶来的异域元素:汉唐、高丽、英美都融汇其中,但最终都依附于其空间尺度秩序之中成为一种独立的风格。所以就今日中国的城市建筑发展来说,摆脱不掉的是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意识形态的导向;对于建筑设计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受众物质和精神生活两大层面的引导,这种引导既要传承也要发展,更重要的是前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