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千里
你好,我是这个设计的原作者陈阳,很高兴你们对这个小桥感兴趣,看到大家的建模思路,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我自己是suapp的用户,从事设计工作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是这个模型却是实实在在的rhino+grasshopper的产物。,其实我sketchup平时主要还是用来表现一些体块感比较强的建筑,一般也都是做综合体,住宅,办公之类,个人觉得SU的优势还是在体块穿插的推敲,因为确实很快速,但做一些参数化的设计,还是有点捉襟见肘。
这里想跟大家聊一聊设计思路,因为我们是一家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所以有机会实践一些能落地的有趣的项目,我本人很热衷于参数化设计,所以才有机会促成了这个项目的落地,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同事邝维,没有他这个项目也是没法落地的。
本项目是一个很小的步行桥梁,大鹏区政府由于不满意原桥梁设计,业主委托公司进行的桥梁设计与施工,设计家施工周期总计不超过三周。难点在于:①设计建造周期极短;② 业主对项目品质有一定追求。
这是原设计看起来是比较丑陋的
这个桥很小,而且是人行通道,荷载和尺度都比较允许凹造型,设计在最初考虑的主要解决的是如何让造型看起来不那么僵硬。核心店在于如何用曲线创造趣味。所以最初的两个方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弧线。材质上有想过用混凝土做两边,中间是玻璃栏板的形式。
(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沿着这两个思路去想一想)
最后的方案其实是一个折中,有两点考虑,1是安全性,2是成本,最终还是要以景观构筑的形式表达; 想着重说一下贯穿设计中间的那根线,其实这座桥设计的核心要义是“交互”,通过微拱的桥面创造了第一层的曲线,扶手在桥两端的高度是1.1m,而7字形的横断通过不断的演变,变宽之后,正好为桥面提供了0.4m高的座椅,中间是约3m宽的座椅带,背后的还有一个靠背,这是第三道弧线,和原有的两道弧线形成“交互”,这是桥面上的被动交互系统,(ps:桥面上的靠背弧线,由于实施方式的原因在设计的过程中,做了修改,虽然我们使用了参数化的设计方式,但最终还是没有表达的非常满意,最终的效果感觉表突兀其实,虽然现场看还是OK的,但我始终觉得是个遗憾)
但是更深远的,这座小桥的位置正好处在一个人造景观瀑布,所以我们当时也想设计另一种自然的方式能和这座桥在功能上产生交互,于是有了瀑布边上的“汀步”,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人造”与“自然”的对比,我们希望使用者自己创造“使用场景”,完善设计的立意,这个层面的交互也是最隐性的,其实设计建成后,这个交互的效果非常棒,典型的使用场景是孩子们在桥下走汀步,二大人们在桥上歇脚看着桥下的孩子,我们有拍照片记录下这一场景。
这种钢结构的构造也非常符合我司(中建钢构有限公司)的业务面,整个设计建造过程只有两三周,可以说作为建筑师,我觉得蛮爽的,能为企业做一点营销,我觉得也蛮一箭双雕的。
这种小建筑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其一,对于用户来说,深圳夏天是很热的,这座桥虽然有汀步,有交互,但他并不能纳凉。。。这个我后来想起来觉得也是没有考虑的,如果更多的结合水景,可能会做出更有意思的设计。 其二,对我们设计人员来说,因为这座桥在大鹏,事实上现场体验是很棒的,但这样的设计,远没有一个普通的大沙河公园的桥有影响力,在已经成熟的或者说已经被定义化的设计市场,我这样的建筑师本身就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我本心并不是很在意怎样的光环,但自己搞建筑这么多年,落地的也很多了,参数化建筑是我最初的热爱或者说是我内心的追求,他不仅定义了某些方案的最初的样子,更决定了整个建筑设计产业化的未来,虽然很远,但我还是会静下心来抽空学python,RH+GH毕竟只属于设计师,真正的语言才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背后是庞大的深度学习市场,如果走的更远才能更新我们的生存环境,建筑师不应该成为那些市场上的“假BIM”,“假装配式”的推手,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人能走出一个“又真又对”的样板。所以对于我来说虽然设计是一个很好的经历,但远没有做到推广“设计+建造”的作用,而相反的反而遭至各路键盘侠建筑师们的冷嘲热讽,心有点痛,但也没什么,这么多年落标的设计都能出好几本作品集了,这点算什么。。
另外,说这么多,这里并不是批评sketchup不行,但作为参数化设计,sketchup要走的路还比较远哦,远不止插件所能表达,远不止方案接近度所能表达,而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必须要有建筑师去真正学习ruby的后期开发,再去集成,做成可修改可控制的类BIM类原件,sketchup才会有更好的明天,而suapp虽然我也一直在用的,但商业化了之后似乎很久没有干颠覆性的事儿啦~
最后附上原设计第一版模型文件(RH+GH+SU)希望大家互相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