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地也,古有李冰父子造都江堰,今福泽一方百姓,享天府之美名,余有幸前往成都参加赛事,回校后忙于课业,偷闲以记之。
食篇
历经一番舟车劳顿终于到了下榻之处,所住旅店名为浦园,在西南交大附近,环境清幽,可闻松涛鸟鸣,甚喜。整理梳洗后与友人暂别,前往西南财大与吾妹相聚一番。首次用优步叫车,与本地司机详谈甚欢,半小时后到达,理应黄昏,然天色未晚,或因川地属西,日照悠长。
早闻川渝火锅乃人间美味,今有幸来访,必不会客气。由吾妹带领前往一家常去之店,点上红油火锅,几样新鲜小菜,静等锅开。在此期间需配油碗,拿一碗碟加入蒜末,乃牛油火锅最配,再加少许香菜、脆豆、芝麻,以蚝油为底,倒入调和之油搅拌,油碗乃成。余来自福建,不喜吃辣,初到长沙时生活简直不能自理,经两年之磨练,自认为小有所成,但见火锅翻腾,热气冲天,滚滚红油充满挑衅之意,顿时有所畏惧,不敢下筷。几番踌躇乃夹一新鲜牛千叶下锅,说起这千叶乃火锅必点之物,出锅后于油碗中翻滚一番,包含汤汁与调味之料,用筷做成团一口含入瞬间爆炸,鲜香麻辣之味在口中你争我夺,层次丰富,再说这千叶嚼劲十足,每一次咀嚼都是一场味蕾的狂欢,满足之感源源不断,咽下又夹起一块,根本停不下来。还有嫩肉与新鲜时蔬可以下锅,无论味道还是口感,此顿火锅甚是美哉。一番扫荡之后发觉火锅麻辣尚能承受,偶有心急被烫伤而已,盖因蚝油添鲜香减麻辣之功。
次日晚与友人再战火锅,食材也是更加丰富。余认为食材可分三类,一是吃食材本身,下锅涮之加以些许调料即可,如嫩牛肉之类;二是吃食材口感爽滑,煮过无味需加之麻辣,如鸭血;三是吃汤汁调味之料,选带有孔洞缝隙的食材,这样才能饱含美味的汤汁,乃千叶最佳。此番对火锅有所了解,确实难忘,想到今后难有机会吃到真是十分苦恼。至于成都其他的美食余并未有幸可以品尝一番,着实可惜。
色篇
至成都第二日,上午于西南交大参加赛事,午饭后雨停,便与友人前往太古里。本以为太古里乃古街古巷之属,没想到乃城市综合体,服装品牌皆是国际一流,商品琳琅满目,休闲娱乐应有尽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建筑分格偏仿古之风,又不失现代格调,偏苹果专卖店特立独行,不与其他建筑统一。
此外太古里的广场与巷弄的设置也十分出彩,不过初来乍到倒是有迷路之感。太古里与千年古刹大慈寺相邻,能保护好古寺并做好自身的建筑群规划倒是值得学习。太古里所处繁华之地,周边高楼林立,人流密集,行走其中却有悠然之感。我与友人正欲离开之际见一扶梯连接地下,出于好奇,便顺梯而下一探究竟,未曾想差点错过此行最大的收获——方所。
方所,书店也,位于太古里地下,余乘红铜扶梯而至。本以为地下幽暗,却是一片堂皇,十分温馨。内有两排大柱立其中,周边设有展台,上摆书籍与手工艺品。两侧墙壁乃是书柜,有两层之高,藏书丰富,分类齐全。二楼书柜设有廊桥扶手,扶手上有凹槽,可作架书之用,甚是贴心。游人至此处游走于廊桥之中,寻一所爱之书,或依靠扶手;或席地而坐;或檫肩而过。自得其所,自得其乐,不知地上喧闹与时间流转,于此心灵归处。若有机会再来此地,吾定要好好品味这一番,寻一时间停止处看上一本好书。
离开方所后来到IFS金融中心,乃商业中心,其特点在顶层花园与一只进击的熊猫。憨态十足的熊猫爬上顶层,这个雕塑的创意我给满分。此外,还路过春熙路,见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便果断离去。行至天府广场,于远处望见省图书馆和博物馆,由于时间无所剩余未能进去见识一番。
来到成都第三日,天清气爽,正好出游一翻。来至宽窄巷子,开始一边吃喝一边游玩,也适合挑选一些手信带给友人。此地与上海城隍庙、苏州山塘街相似,商业开发过度,人潮涌动,虽有古迹却少了古韵。不过街道两侧所种梧桐令吾想起家乡,老家县城街道亦种法国梧桐,略有几分想念。之后来至锦里,与宽窄巷相似,不做累述。唯一特点乃有园林之风,有些许小桥流水之韵味。之后来到来福士广场稍作休憩,虽是商业中心,但周末人流减少倒也清静。此地建筑群体块有独特的切割之处,玻璃幕墙的设置也颇具新意,与省体育馆遥相呼应。休息过后便前往车站,踏上离开成都的火车。
本预计成都之行定要好好游览一番,然行程仓促只去得几处,略有遗憾。但也不虚此行,留下许多深刻映像,若有机会定要再来。
火上做席宴八方,
锅中美味得其所。
好聚不易别亦难,
吃行游乐定不忘。
二零一六年五月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