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两个极端,非常实际的硬科幻是一个。我设计的仅仅,仅仅,仅仅只是一个标准节,因为按我所想,这样大家生存的几率更大(如果有2012的话),并且标准节制作起来更简单,并且可以模块化快速的大批量生产。
这个标准节名字当然是“诺亚”,标准节类似于现在的集装箱标准节,只不过稍微大了一号(并且宽了不少),每个标准节都设有卡槽,同改造后的货轮一起相互固定链接。标准节主要以简单的双壳体结构为主,舱底太阳能电池组配重,增加其稳定性。
舱体除了观察窗外极少开窗,并避免大量的管线出入,形成了比较封闭的独立空间,且能有效避免可能产生的外部破坏性撞击造成的舱体损伤。
灾难来临,火山、地质灾害不可避免,人类只能选择海运,而目前,在人类技术许可的范围内,符合实际的运输工具只能是大型远洋货轮(有一点得说明:虽然船越大,相对成本越低,但是越大的船只抗浪性就越差,但这总比《圣经》里的“诺亚方舟”结实多了)。当远洋货轮正常行驶时,所有乘员只消耗货轮补给。
万一海面灾害超过预期(如果真的有什么海浪把远洋货轮都搞翻了,人类也真没活头了),“诺亚“便会通过船载滑道滑入海面(即使没有正常入海,按照配重诺亚也会正面朝上的浮起,就像不倒翁一样,说白了就是钓鱼时鱼线上鱼浮子的原理),成群前进,对抗风浪,成为海上的小强。
下水后,“诺亚”可打捞货轮沉没前抛洒的补给,并固定于舱顶。诺亚前端设一阻水板(类似于装甲车的那个),一是方便登录,二是减小水流阻力,三是减少舱体撞击。阻水板只有在下水后打开 ,平时收起便于运输。
“诺亚”在外围设置气囊增加浮力(这个没有去计算,不过我设计表达的肯定是不够的,大家理解这个BUG)。诺亚平时出入口在尾端,设一舱门;尾端底部左右各一台喷水推进器(电力驱动,前吸后喷那种,有人会说会不会电力不够动力不足?其实“诺亚”只是在货轮不济的情况下作为2级逃生舱,所以不需要适航,仅仅提供一个动力就足够了);尾部舱门左侧橘红色设备为绞盘,可牵引作业;“诺亚”顶层大面积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平时能耗以太阳蓄电池为主,诺亚内部配有备用柴油罐及发电机舱,可供必须时12-15天电力。“诺亚”顶部蓝色设备为新风机换气设备,设备前为顶舱盖,海上漂流时可出舱作业(比如打捞漂浮补给品、搜救落水人员、失去动力的舱体牵引等)。
“诺亚”设有淡水舱(淡水净化器)、氧气储罐区、备用柴油罐及发电机舱、食品舱、生活必需品及工具舱、干式公共卫生间、控制机舱、以及一间医疗救护舱(含药品库),共计8个舱,可供标准节28位乘员三个月的生活必需(只能那么多了,要是三个月还没登录也就不用找陆地了,当然啦,至于里面还需要什么功能大家可以自由发挥,我就按照基保证人能活着的最低限度简单划分了下)。每个乘员独立座椅,可仰卧(孩子不管多大都按独立乘位安排);乘员独立座椅上方为行李架,每位乘员可自带25KG(家没了,总得留点念想的东西,题外话:带不走的,可以钢箱封存,深埋地下,说不定那天还能找到)。舱内没有设计娱乐设施(家没了,还有心情乐么?),你要是觉得坐船真无聊,可以装个无线路由局域网,一起打打DOTA消磨下。
另外,得说下大家最最关心的,每个“诺亚”造价15000000元,平均一张船票也就50来万,一套中小城市中等户型价格,接受么?说不定再加上政府补贴,您还真能买得起。
模型没有出色的地方(模型没精简),除了氧气罐是“无中生有”外,所有的部件都是自己画的,建模加实际构思几个小时的功夫(领导一来就得ALT+TAB)。
要是你哪天看到路上全都是集装箱,你可真得注意了,有可能就是类似的玩意哦!记得看到时给我回帖!
谢谢观赏!
类似于这样的运输,如下图远洋货轮。
|
赞赏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