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感觉器官实际上就是为二元思维设计的。人类视网膜上接受的信息比新皮层能做线性处理的要多得多。于是我们就回到了低层大脑中心,以认知的效率和感知连续性的理由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清除。把事物简单地分门别类可以使我们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处理大量信息,并可以让我们以极大的一致性来体验生活,但这也同时导致了一种扭曲的视角。
我们对于感知连贯性的追求不仅削弱了我们创造性思维的能量,更让我们错失了很多看到新思维方式必要性的机会。因此,我们很多人像机器人一样生活,将所有不符合我们对世界的狭隘认识的一切都搪塞过去。我们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事物,常常忘记了我们的感知有其隐藏的一面。比如说,街边有一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我们观察这枚硬币时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而目前没有看到它的反面并不意味着反面不存在。它具有潜在的现实性,而当我们决定看那一面时,它便有了实在的现实性(玻尔的互补原理)。
海森堡(Heisenberg)的非确定性原理对日常经验中的世界也是适用的。这一原理认为每个事物都是具有多重性的,而我们每次只能观察到它的某一个方面。因此,越是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来看待事物,我们就越可能产生环境性盲区。这并不意味着真理总是相对的,但它说明以一种方式看待事物是有局限性的。典型的情况是,我们只看到纷繁复杂的多种可能性中的一小部分。量子真实的不明确真理鼓励我们始终接受着其他的可能性。这种不明确性可以把我们提升到创造性的新高度。它使我们能放弃对正确答案的追求,而去寻找新的、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于是我们可以致力于对真理多面性的毕生探寻之中,因为我们知道,探索的角度越多,我们其后的经历就越丰富。
当开始探索新的思维方式时,逻辑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逻辑经常告诉我们真理的“另一面”是行不通的。但所有的具有创造性的突破都是非逻辑性的。它们超越了当前看待事物的方式。最终,逻辑的解释会出现,但它总是跟在创新的后面,而极少能超越创新。对于19世纪的先辈们来说,让飞机飞翔是一件不合逻辑的事,但怀特兄弟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于是就做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