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地 公园首先要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 地形、地貌和 景观要素,依山就势,灵活布局,因地造景,随低掘湖,就高筑台,少动土。
1、 交通组织:公园道路紧密结合山体地形和走向布局,并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回车坪等辅助空间。主游道采用平坡式,坡度控制在3%以下;山间次游道和登山道采用台阶式与等高线斜交布置,坡度控制在40%以下。公园中所有园路、休闲平台与周边场地高差在1.2m以内时,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处理;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共 活动场所主要设置在山谷坡度小于5%的地域;公园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充分考虑与市政设施关联。 2、景点布置:在总体布局中先结合地形寻找到符合地形特征的功能关系再组织景观点的布局。充分利用场地 资源及地势高差等因素进行造景,如在山体至高控制点设金霞塔,统御全园;结合山谷凹地和现有的水塘营建秀峰潭和竹隐湖;利用山体沟壑纵横的地形,顺山谷垒砌自然石景观,雨天形成潺潺流水小溪景观;利用视线开阔的地方处设观景平台等。 3、景观建构筑物:景观 建筑依山就势,巧妙地将功能与造型结合,半山 亭、爬山廊、平台、退台,挑廊形成的公共交流空间,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效果,又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台阶、 坡道、挡墙、 栏杆等的细部做到功能和艺术的结合。 4、在对原有植被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绿化 植物根据景观营造的需要,通过地形高差,空间转换和季节变迁,形成郁闭型林地,稀疏型林地、开敞草坪等有收有放、扑朔迷离的自然美景。在不破坏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林相,林冠线形态以及植物种类进行调整,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和生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