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绿地欠缺、秩序混乱等城市问题日益加重。城市已不能给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城市的发展建设正面临着环境生态危机。 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生态基础、休闲娱乐和缓冲空间,它既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兼顾着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使命的基础设施。但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经验主义”和传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公园的生态建设,使原本很好的公园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工痕迹充斥其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回归自然的渴求,城市公园 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生态设计的理念发展也逐步成熟。
生态设计的内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聚篇》)先贤认识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主张适度开发自然环境,“数罟不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
关于生态设计的定义最早由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和瑞恩提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强调设计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 资源消耗,维护动 植物生境,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演替的关系。随着系统理论的发展,生态设计的核心内容主要涵盖下面两点:
生态设计的过程就是协调人类 活动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过程,设计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或影响以及对能源与物质的消耗,保护或恢复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和依据的设计思维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城市公园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设计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生态设计的重视,生态设计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设计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自然式设计是指在城市的自然景观基础上,进行造园或仿照自然景观及其分类系统来进行设计,将自然引入城市公园的设计形式。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首先真正从生态角度将自然引入城市公园。当代园艺师彼得·奥多夫参与设计的高线公园,以其自然式的植物风格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乡土化设计要求设计应当考虑并尊重当地的气候、土壤、人文、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蒙兹和詹斯·詹逊在其草原自然风景模式中提出了以当地乡土植物种植方式代替单纯从视觉出发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哈普林提出,设计师不应仅仅向自然学习如何种植,还应该从当地的自然环境中获取灵感进行设计。在任何特定的背景环境中,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应具备,设计者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它们,然后才能以之为基础确定设计中应当有些什么内容。 保护性设计是指在对城市公园进行设计时,强制性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伤害,将保护自然作为一项重任来进行设计。在设计实践中,奥姆斯特德首先在他的公园系统论中明确提出:国家公园、城市公园的自然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公园建设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且公园 规划应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尽量不改变 地形和自然环境,尽可能保持自然美,使其与人工美融合。
生态恢复设计是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恢复或重建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系统。同时,已重建和恢复的生态系统,在合理的人为调控下,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恢复设计主要应用于矿山、河道、工厂等被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所干扰、破坏的场地的再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