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能用大学里的作业来怀念我们的大学时光了,,,,,,,,,,
该方案实际地点位于淮河中游蚌埠段,现在这区域是荒着的,,,所以我也就乱布置着玩了,希望能多看到砖块,,,谢谢大家
此次文化公园设计总共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即:入口主广场、淮水科普教育区、双墩文化区、大禹文化区、花鼓灯艺术文化区、游船码头区、自然湿地区。其中还设置了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交流区、品茶观光区。道路系统的构成源于淮水的波澜壮阔,曲折蜿蜒。
公园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大体采用船的形状,船尾是主入口区,船头部位抬高了4.5米,即作为观景平台又曾强了视觉上的空间感,船头有一半伸到了水中寓意淮河岸以捕鱼运输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人民时刻要出海劳作,表现出淮河岸的人民对淮水的亲近感。入口区利用船龙骨的肌理元素把入口景和道路分开。入口区利用船锚的元素在喷泉两边设置了两排小雕塑;主雕塑利用三个大小不一的船围绕一条垂直线旋转,船身为海蓝色,采用圆形镂空的手法达到陋景效果。船头抬高观景平台的护栏用一圈红飘带表现,既有淮水波澜壮阔的雄伟又能在视觉上加强美感。整个地面铺装也以浅浅的海蓝色为主,让游客来到公园如同行走在淮水的水面上,让人心阔神怡,流连忘返。
淮水科普教育区淮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也有洪水泛滥期的悲剧。科普教育区的设计,在保证人们有很悠闲、很放松的前提宣传教育淮水科普知识。此区用海浪曲线感设置了一条带状遮阳棚,中间用红色几根倾斜钢管支起,此海蓝色条带从地面向上延45°角,仿佛海浪从水平面一跃而起的动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淮水波澜壮阔的美感。坐具造型也是采用曲线,达到与上面的遮阳棚相呼应。科普知识用浮雕的形式刻画在石碑上,石碑上介绍了淮水的流域路径、如何保护淮水、淮水水位分析图还有淮水美丽的传说及伟人对淮水治理的决心。石碑顶面仍然用曲线收边,保证此区域形式感的统一。
双墩文化广场广场雕塑为魔方状,在魔方上用双墩刻画文字元素做出凹凸不平的活字印刷术的肌理效果,雕塑底座用双墩古墓中发现的太阳射线图形为参考;休闲长廊坐具采用挖掘出土的猪形状和牛形状的石器为元素设计;长廊背面的 中式景墙上以刻画文字做镂空效果;入口旁边用当地特有的五色土颜色作为设计来源,设计了一排渐变的景墙。整个广场充满了双墩文化的气息。
大禹文化广场 大禹的开山斧是大禹治水的三件宝之一,在广场中心把加工后的开山斧用三根石柱架起来,开山斧表面上雕刻了大禹的头像和大禹的事迹,以架空的形式表现意在能让游客参与此雕塑中;地面以开山斧的外形做了水景,水中设置了1米高的小喷泉;用浮雕景墙的形式记录下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过程
花鼓灯艺术文化广场 整个广场是个半封闭的空间,入口用花鼓灯艺术中道具“扇子”的形状做了地面上的的一个造型,广场两边是廊架休息区,正面用防腐木做造型将很多道具镶嵌在楼空中,还达到了陋景的造景表现手法。广场的中间用花鼓灯艺术中道具“鼓”做水景又达到了作为雕塑的效果,周围八个小鼓围绕着中间的一个大鼓,九个鼓中的“九”字也意为“久”,象征着吉祥,寓意着花鼓灯民间艺术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发展下去。廊架中的景墙用道具“扇子”做镂空效果。此广场在注重游客参与性的同时更多的是把花鼓灯民间艺术文化元素表现出来,让民间文化得到好的发展和传承。
游船码头区 在游船码头区设置了管理区、游人品茶区、码头区。户外品茶区,用蘑菇状做了遮阳棚,蘑菇顶为黄色,为整个公园曾添了一丝激情。游船在满足游客游玩时能够真正的亲水,感受水的魅力。
自然湿地区 自然湿地主要为自然湿地 景观,设计的原则希望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不破坏原有的 地形地貌和不破坏水生动 植物的基础上添加亲水木栈道,在水中设置三个休息观景 亭,为了能让亭子回归自然,亭子顶棚设计为屋檐状。为了添加湿地的趣味性,还在湿地区设计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形趣味小屋和四棵红色 树枝干。在尊重不破坏原有坡地情况下把景墙一半埋在了土中,仿佛从大地中长出,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