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是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结合 植物的习性特征,及其功效、分类、颜色,等等,合理的配置植物,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化园林"。 1、从观赏性角度进行植物配置 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目的之一即是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因此,植物的配置也应当包括观赏性因素在内。要提升城市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功能,在植物配置方面可应用更多的观赏性植物进行点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即是强化观花与观叶植物的相互结合。 观花植物包括各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以及少量的木本植物。其中,草本植物如凤仙、百合、美人蕉、牡丹,等等。然而因其季节性较强,因此草本植物可采用盆栽方式配置;木本植物包括玉兰、樱桃、樱花以及一些季节性果 树等。观花植物的季节性普遍较强,因此单一的观花植物群难以彰显生态园林的观赏性价值。 观叶植物在构建当代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如红叶李、红枫、银杏等等。在搭配过程中,设计者需根据植物的季节性特征以及色彩进行配置,如集中栽种红叶李,树下留出较大空间,间杂草本观花植物,或以木本观花植物夹杂草本观叶植物,使色彩更协调,搭配更自然,从而塑造出和谐美观的城市园林景象。
2、从生态学的角度配置植物 生态是自然和谐的集中表现,考虑到城市生态园林较为依赖人力的特性,因此既要彰显园林的观赏价值,又要突出园林的生态特征,设计者需从植物的习性出发进行配置。 如将喜阳木本植物与喜阴草本植物进行配置,设计者结合木本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生长特征分析,可在木本植物的区域范围内栽种草本植物。对于草本植物的种类要细致选择,尽量避免栽种攀爬类草本植物,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 同时,还可采用速生大乔木与中生或慢生种的配置方式。速生大乔木的生长周期短,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强,可实现短期内形成较大面积的园林 景观;而当速生大乔木可采伐时,中生或慢生树种已形成规模,可替代速生树种,从而相互交替,确保景观的可持续性。 此外,还可运用植物互惠互生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相互配置,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相互之间都有共通的促进作用,设计者可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物种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