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域原则。滨水绿地的 植物选择应因地制宜,选择气候和环境适应性更强的乡土植物,并能更好的与当地 景观协调,使地方特色更加突出。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采用乡土树种,引入的树种也要与乡土树群相协调,避免外来植物与本土植物格格不入的局面。 (2)物种多样性原则。植物景观是滨水区的重要景观,并且滨水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条件,可供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生长,自然植物群落物种种类多,适应性强,对于保护物种,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意义重大。 2、滨水绿地中骨干树种的植物选择。 滨水区绿地的骨干树种应为当地栽种较为普遍的树种,这样不仅能保证其较强的适应性,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也使得新植入绿化树种时更容易达到整体性和协调性,保持原来地区的植被整体风貌,使绿化的质量和效果更佳。
3、滨水绿地中开敞空间的植物选择。 滨水绿地中开敞空间的植物选择应当突出滨水的环境特点,在选择绿化物种时要保证视线的通透和空间的开敞效果,可构造出由草坪覆盖的大面积平缓地或缓坡地构成的开敞空间,并种植少量的孤植风景树,空间通透感强,开敞明快,适于游人聚集。由于硕大叶片的和具有垂直枝条的树种往往会阻碍视线,并且不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长,所以不适宜种植,而应选择抗风性较强、植株个体比较优美的树木。落叶树木在水滨开敞空间中具有四季景观的效果,冬季可通透阳光与视线,夏季可遮荫并形成空间的连续线条。此外,大量的常绿与落叶的小型 灌木也是开敞空间中所必需的,它们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水面吹来的风,并保持绿地绿量。 4、滨水绿地中亲水空间的植物选择。 滨水绿地应为市民创造戏水亲水空间,设置绿地与水体的联系通道,提供具有生活情趣的水体环境。如水滨沙滩、亲水台阶、跨水小 桥等等,这些部位的植物宜选择体量适中、枝叶密集或开花繁密的植物,以给人亲切感。 5、滨水绿地中岸线的植物选择。 水滨岸线的植物需具有较好的耐水湿和抗风性,要综合考虑景观效果及保护岸线的功能,可将乔灌草巧妙的结合起来。选择耐水湿的荫生草本,并用荫生灌木加以点缀,可保持滨水区良好的岸线形态和视线通透,形成高低错落,远近不同的景观。 6、水生植物的选择。 在水流平缓的地段应适当种植当地生长的具一定观赏性的水生或水际植物,即可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又能创造难得的水生态环境。如在水中种植荷花、美人蕉、芦苇、水杉等植物,不仅观赏性强,还能形成良好的人工湿地,改善水体及周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