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做站时遇到一个小插曲,当时是用Sketchup辅助施工的,SU从7.0第一个版本开始就有了DC动态组件,可以通过设置参数和编写公式脚本,达到参数化联动的效果,甚至更高级的一些应用,可在图档管理和链接外部设计表还有些不足。尤其SU的表皮展开拍平的插件感觉还停留在糊纸盒子的阶段。
不过SU用来做深化模型之前讨论用的协调工具还是不错的,毕竟速度快,形象便于理解,然后再给下游工具深化,基本是个行业软件都支持su
情况说明:
图的下半部分为一台油浸式变压器的低压侧出线桩头和中性点套管
图的上半部分为连接至低压开关柜的母线槽及桩头
均为甲供设备及配套附件
现场遇到的问题是:变压器出线侧桩头板的A、B、C和N相要分别与两条母线槽的A、B、C和N相连接,连接方式为通过母排螺栓固定。
可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施工人员既无法想象每根排的空间搭界排列关系,也没有清晰的厂家图纸作为参考依据,设计在这部分也没有详细的图纸,厂家说根据采购合同此部分不是他们的服务范围,施工单位的老师傅们虽然经验丰富,可没图没真相也不敢轻易动手
于是我爬上变压器顶,用卷尺和简易线垂,复测了变压器就位后低压侧桩头板与母线槽桩头板之间的相对位置,回项目部后建了一个局部的三维模型,如下图
然后请教厂家服务人员和班组里负责这档工作的老师傅,关于母排的布置方式,搭接关系以及相间距,在三维模型上进行推敲和讨论。
预期的效果就是这样
在班组里实习时,师傅们教的,螺栓正穿还是反穿,露多少牙都是有讲究的,好在计算机的GB资源库都自动算好了,只要选好螺栓,眼子都自动定位打好
这个模型经过厂家、设计、班组技师传阅拍定,(好像没监理什么事儿)于是我着手指生成提供阿拉刘师傅施工用的白图,包括三维示意图便于作业人员理解,标注了精确的下料和弯制尺寸并统计了工料采购清单,有了这个结算工作量自己心里也有数。
每根排单再独附一张加工图,包括弯制后的成品效果,完制前的下料尺寸以及弯排机顶推弯起的位置,弯多少角度……
老师傅了加上有深化的示意图更加得心应手
那有人会问,既然是甲供设备,这些属于设备附件的连接件为什么不在设备出厂前随设备仪器加工呢?这是因为即便设计图纸上清晰地表明了变压器和开关柜的就位尺寸,也负责地表明了母线槽的走向和定位尺寸。
但是由于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的精度不是一个数量级,造成电气安装按照建筑柱墙等定位特征放线测量时不可避免的产生随机误差,因而施工单位和厂家现场服务人员还是必须根据现场的实测数据来翻放和加工的,即便使用数字化三维技术指导和辅助施工,也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模型的深化调整和参数的设置。即便设计师是使用参数化的技术进行找形,用制造业的方法出图,也只能说为施工单位在定位放线工作中提供一些控制放线质量的指标和方向,比如说,如果没有较为精确的三维模型,面对复杂的工程,施工单位可能无从下手,不知道放线定位时应严格控制那几个尺寸,失控会影响后续哪些施工的精度,哪些尺寸又是可以借的,从而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因而,设计师用制造业技术精确建模与施工单位用制造业技术深化设计是两码事情。
所以有人说设计师的BIM并非建造师的BIM,因为设计师将参数化作为提高出图效率和方案推敲的工具,而建造师的参数化关注的是如何实施和施工管理,因而由于目的的不同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参数的方法也不同,那反过来说BIM不是在设计和施工之间脱节了吗?
也并不是这么说,相反我们所说的BIM模型恰恰是连接设计师模型和建造师模型的桥梁,根据我自己工地上工作的体会,制作用于加工、优化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管理的数字模型,并非一件难事也不一定算是额外的工作量,因为制作一次施工用模型,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可以满足施工过程中多种衍生应用的需求,如安全、造价、采购、工艺等,更何况有些工作本来就是项目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准备的,只是原本在草稿纸上做,现在电脑上做,对着信息模型做。
那制约施工单位信息化进程,阻碍数字化虚拟建造发展的又是什么呢?撇开施工单位人员计算机技术水平不高的因素,(通过简单的培训或者服务外包可解决)最大的问题是工程数字模型制作的工作量大,繁琐且缺乏准确的信息来源,这是由于各个施工单位合同义务等的制约,为了获得交叉施工配合协调的效果,往往除了制作自己施工的模型还需制作与之交叉专业的模型,很多时候其他专业的模型制作量比己方施工的模型量多得多,比如说幕墙公司加工定制构件,己方的构件可能可以轻松地从企业设计部的资源库中获取,调整几个参数就可使用,但是幕墙设计施工往往需要土建和装饰的配合,需制作与之交叉专业的原始模型作为参考。电气和水工安装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制作本专业施工的模型可能难度不大,甚至可以从设计、厂家那里直接获取,可有时恰恰因为考虑到还要制作大量的土建或者其他专业的模型才能达到预期的协调效果和校审目的,相比之下自己较少的施工工作量与投入制作虚拟建造的时间精力,很难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收益,感觉得不偿失,就放弃了,设计师和建造师又重新走上边施工边设计,边设计边施工的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