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宜原则 适宜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常所说的"适地适 树",二是与四周环境的协调性。适地适树指 植物的特性要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立地条件是指种植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以及湿度等情况。园林植物的特性包括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 2.根据绿化性质和功能进行配置 首先要确定园林绿化所要表达的主题,以突出的植物主题,形成独特的风格。另外,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用不同的地被植物。如在规则式布局中,应选择植株整齐一致、耐修剪的品种;而在自然式的环境中,则可选择植株高低错落、花色多样的品种,从而呈现出活泼自然的野趣。
3.要遵循自然规律 要根据园林所处的环境、 地形地貌特征,自然 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统筹 规划。要注重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 4.经济适用性原则 经济原则指的是发展节水型园林,或者是在植物配置中要适当考虑节水的问题。例如有节制地发展草坪,尤其是冷季型草坪,多选择耐旱节水的草坪品种,可采用冷暖季草混植,或选用耐旱的地被植物,如沙地柏、扶芳藤等。在配置中优先选取较耐旱的园林植物,如银杏、臭椿、国槐等。 5.遵循生态学原理 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因此,园林植物的配置要重视植物群落的多层次性,形成乔木、 灌木、草本相结合的、群落层次分明,物种丰富、艺术感染力强的群落结构。同时也要注重植物叶色、花色、高低植物的配置,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6.遵循美学原理 植物美是构成园林美的主体,在园林绿化中要高度重视植物色彩多样性、色调的明暗偏色之异。要充分掌握植物的生态学特性,运用它最佳色彩稳定规律,实现科学配置。要善于运用对比色、邻补色和协调色,形成色彩明确、对比鲜明、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