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帖子花了很长时间来做,希望各位吧友们如果觉得不错,请顶上一颗红宝石来激励我与大家分享与交流更多的作品。
十一回家休息了一阵,回来步入工作节奏后却总也按耐不住内心想出去游学的躁动情绪。随即决定用10月19、20这次双休来一次微旅行,地点是杭州,计划出游点是西湖、灵隐寺、浙大、南宋御街与河坊街以及主打的王澍先生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第二天,从早晨9点到下午2点游学了象山校区。期间,拍摄了不少建筑学角度的照片,回来后自己翻阅、整理图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筑体验,对于个人来说还是蛮有收获的。特此来建筑设计这个版块来给大家展示和分享一下(图片非专业摄影、手机随拍,大家凑合看)。
图片较多,为了大家观看方便我将图片进行了分类。分类模式为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空间、建筑与细部。 ·建筑与环境·
砌筑感很强的石材墙面+怀旧风的学院石牌
石材大台阶+木材质门窗
结构复杂的木构架坡屋顶
山坡上的一栋建筑,语汇同上,可能是象山之家的某住宅
陶瓷系馆
实验教学楼,自由的立面开窗+外挑的楼梯与坡道
白色墙面在绿树和蓝天的掩映之下更显纯净与素雅
沿道路看去的建筑群
横向与竖向上的穿插
体型现代的创业楼
竖向交通外露的创业楼,个人觉得这个建筑在校园中有些突兀,竖向的形体和现代的玻璃幕墙,外露的垂直交通,都好似与校园格格不入。
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无色与彩色的对比
同上
玻璃使建筑外墙面消隐与蓝天之中,让屋顶好似腾空起来
我联想到了中式园林中的出水亭榭,水面让人安静的休息
建筑艺术学院片区,建筑连绵的坡屋顶让人联想到了山的意向,建筑与环境有机的衬托与应和着。
运用了U型玻璃的图书馆,建筑围合成一个半开放的庭院
连接校园内部山体和建筑之间的长长的连廊
·建筑与空间·
上面一些列照片是专业基础部教室,建筑群围合成半开放的院落。屋顶为单坡顶使建筑轮廓线更加灵动,侧墙面的白墙上门窗的点线面式排列组合很有平面构成感,同时侧面白墙与正立面的木质平开门窗在色彩和材质上形成对比。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钢结构走廊连接,连廊两侧的外立面是水平走向的构架坡檐作为遮阳和立面装饰。建筑每个立面都对立并统一着。建筑围合的半开放院落有一尺度较大的室外台阶上二层。
专业基础部教学楼旁边的创业楼,位置在联系山体的长廊的一端,造型现代,结构外露,玻璃框架与周边建筑不太协调但水平向的层划分却又暗示着与周边的统一性。
路边的一个集装箱临时建筑,一层是星巴克店,二层不明。
陶瓷系馆,特点:1、建筑主要入口在二层通过楼梯和大坡道联系。2、水面的引入,建筑倒影,蓝天白云绿化的倒影,让建筑本身灵气凸显,水—建筑的好基友。3、双层墙体设计,外墙砌筑感、艺术性、图案性强,内墙承重,内外墙之间形成灰空间。4、建筑围合的内庭院和内部空间运用了”四水归一“的传统围合方式。
上述图像展示了长坡道和木质门窗的运用,建筑外部横向的坡檐、侧面白墙、尤其是内院落立面的橘红木门窗和绿化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气氛和意境。
图书馆对U型玻璃的运用
实验教学楼,内部空间复杂模糊了建筑层数感,外部用长楼梯环绕建筑。建筑如其名字实验教学楼一样就是一个实验建筑的活生生案例。
建筑与艺术学院片区的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复杂和丰富,建筑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
用于内部接待用的水岸山居酒店,屋顶结构庞大而复杂,内部空间也很丰富。立面材质丰富,古典韵味很强。
·建筑与细部·
编织感、砌筑感、手工感强的中式元素细部
2012年王澍获得了普利茨克奖,颁奖词说:“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个人见解:王澍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艺气息的建筑匠人!在象山校区的营造上将传统建筑神韵进行了现代式的诠释如四水归一的建筑手法、坡屋顶、白墙灰瓦、长长的斜坡、纹理化的石墙和地面、木编织的栏杆等,其建筑手工感、编织感、砌筑感很强,内部空间丰富并运用借景和框景的手法来给人意想不到的空间感受,加上光线和材质的巧妙运用,让这个校园真正的成为本土建筑的教科书。希望以后王大师能做出更多更好的中国风建筑,引导更多的建筑师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性格的新中式建筑。
其他一些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