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把居住公寓环境既看作他们的物质家园、又看作他们的精神家园。因而,在 规划时要更加注意不同年龄段老人的 活动需求,而无障碍设计也被看作衡量老年公寓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当代 景观设计公司总结了以下几方面进行老人居住环境户外景观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1、从老人户外运动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 公寓步行空间与道路系统结为一体,既是 交通空间也是老人散步消遣的场所,因此设计时既要考虑交通的便捷与安全,又要考虑散步时的趣味性与观赏性。正常健康老人的步行疲劳极限为十分钟,步行距离大约为四百五十米,因此,在道路系统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老人的这一活动特征,活动区域应设计在步行疲劳极限的半径之内。实行人、车分离的交通系统,以保证老人出行的安全便利性。小路应该是蜿蜒或富有变化的,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增加老人行走时的趣味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风力的干扰,同时应保证平面无障碍,尽量以浅坡地坪代替阶梯式地面高差。 2、从老人的视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 在人行道、台阶、残疾人 坡道等主要通道处,铺地材料除了有色彩、材质、图案上的变化之外,还应设置为弱势者引路所用的触感类材料,在道路转折与终点处,运用 植物、色彩或 雕塑小品等来强调所在空间的标志性及方向性,以防老人迷路,在相似的空间节点上,运用不同的植物、景观小品等,创造不同的空间氛围,以便于老人识别。在造景时应重视老人特殊心理需求,其视点偏低,视觉敏锐度、色彩辨别能力以及光适应能力下降,不能因为 树种的选择、疏密、搭配影响到观赏。视野上要有通透性,绿化不应该成为视觉的障碍,需用细部设计来刺激他们的感官功能,丰富空间变化,丰富老人的视线,保证老人视野范围内活动的安全性。
3、从老人的听觉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 老人听力下降、听觉清晰度减退,对空间质量要求就特别高,既要保证可以大声地交流,又要保证相对的安静,清晰的听觉。要特别注意兼顾"动""静"两大功能,实行"动""静"分离,既要有供老人看书、垂钓、聊天、打牌、下棋的林荫 广场等"静"的部分,又要有供老人健身、跳舞、唱戏、球场的集散广场等"动"的部分,用过渡空间分隔两者,提高公寓外的绿化面积,种植适量的乔木、 灌木、草本类,发挥绿化的隔音、吸音效果,能有效防止公寓环境内外噪音干扰。 4、从老人的交流交往方面进行无障碍设计。 为了满足老人回归自然的渴望,缓解老人的抑郁感和孤独感,着重营造与自然山水园林互动的交往空间,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配置,做到交流交往方面的无障碍,应营造合理的社交空间与自然交流的空间。要体现"人看人"(渴望交流)的愿望,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休憩空间,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健身等活动。选址要以令人感到安全的户外空间为宜。 5、从老人的精神方面进行广义无障碍设计。 私密性、安全感、归宿感的庭院式绿化环境,是老人日常活动利用最高场所之一。老人喜欢福寿绵绵、长长久久的精神需求。林荫道组团绿 地形成长轴景观、组团花境结合庭院绿化,形成绿化景观网,营造老人幸福生活的真实画面。户外空间组团绿地可采用利于造景的树种来营造主题景观意境。临 街组团绿地可以生态种植群,在规划上起到屏障作用,减少街道对 住宅的影响,也是老人安全性的保障。老人退休后难免会心理上感到孤独,渴望一份欢乐、热闹的环境,可以通过一些主题景观小品及植物增添生机,如配置多果的树种,常会招来一些鸟类,营造一片欢乐的景象。以季节的变化搭配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如春季的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遒劲,创造一种户外景观意境艺术美,给老年人在户外休憩时带来积极美好的精神层面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