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布局
一.园林规划布局的概念 园林是由各个不同形式的 景观组成的。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建设一个和谐完美的“游憩”场所。这个过程就是园林规划设计布局。园林中需要有自然的山水、动 植物;也需要设有人工的假山、 亭榭等各种园林 建筑,以及一些人工花草。怎么样才能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的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美观的风景园林景观,这是园林规划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园林规划布局的手法 1.园林布局不可分割的综合性 园林布局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植物的多姿多彩, 地形的复杂,建筑物的高低形状不一等问题都需要在设计规划时考虑。因此,在规划布局中,应该考虑好如何解决配置 树种,改造地形,协调空间的问题,使之形成综合的统一整体。园林的功能要求、经济要求与艺术要求这3方面是综合统一完成的,不能割裂、孤立开来。如:在宽阔的水域上架设一座拱架,在弯曲的堤岸保留土丘与林带;在大片的草地上建立风格独特的凉亭等,都是适应功能与艺术要求的结合。又如,设计水域、园路、植物造型时要与周围的主道、建筑物及地形特征协调一致,相互映衬。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园林规划布局不仅要从规划的内容出发,同时还受当地的自然条件、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如果违背客观规律行事,势必造成巨大浪费,甚至影响总体规划的实施。如:反季栽植难活,强移大树易死,硬开山道、湖堤耗财费力等,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地有起伏,树有阴阳,景有丰简,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根据植物不同的生物学特性选树适地,择时植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造景”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因时制宜,适地适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创造《园治》中所言的“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预期效果。 3.园林布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定性 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艺术,园林的各种功能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中才能发生作用,具有高度的规定性。例如,园林规划的树群,必须力争做到远近左右好看,春夏秋冬有色。园林景色布局在动态上是随游人视点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的,有起点、有高潮、有结束。这种有节奏的动态构图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规定性之下来安排的。如:穿过紫藤花廊,即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地,眼前出现落英缤纷的紫微,高大的雪松以及曲回的园路等,这种“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效果即是空间序列变化的结果,而植物的发芽、脱叶、花开花落.则是在时间序列变化中显现的生命周期。 4.主景、主调突出,配景、配调对比映衬 园林规划的主题,是园林设计的灵魂,园林布局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命题安排,做到主景突出,配景起到“烘之托月”之效,从对比方面或是从类似方面来烘托、陪衬主景。如:1997年的一次绿地规划设计中,为纪念香港回归,将中心园路设计成紫荆花瓣形状,优雅美观而寓意深长,为农业部门设计的则是椭园形的绿地中央一个硕大的红色丰字造型,四周配植一些四季花木,预示着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的主题(如 长沙烈士 公园),为使主题或主景突出,园林(建筑)艺术中常用的 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主题升高:如北海白塔(见图1),原野孤树。 ③对比与调和:如鲜艳的花丛与绿色的草地,拂动的柳枝与平静的水面。 ④动势集中:如热河的避暑山庄(见图3),苏州的留园都是四面环景的闭锁空间。 ⑤渐层:景物由浅至深,级级提高,步步引人入胜,或由深到浅的艺术感染。 ⑥重心处理:为突出主景而把它布置在整个构图的几何中心或重点上。 ⑦抑景:在布局中采用先藏后露,或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提高主景的艺术效益。 5.园林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 5.1 静态空间布局 风景透视: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对风景有不同的感染力。 园林的空间分隔: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对立统一,开朗风景可打破闭锁风景的闭塞,闭锁风景可消除开朗风景的单调,如,开阔的原野,显得空旷、单调,若植上一些树群、花草或艺术性 雕塑等,则整个园林风景就会丰富而生动起来。 5.2 动态序列布局 连续风景序列布局:随游人的运动,运用断续、起伏曲折、反复等手法,将各个局部风景既有变化和对比,又有过渡和转化地连接成一动态风景序列。 季相交替布局:根据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和园林功能的综合要求,在布局上作出科学而艺术的统一安排。如在常绿的构图中,点缀少量的落叶植物可感知季节的轮换,春花植物则告知人们春天到来,在设计时,应根据需要,力争做到四季有花、季季成果。 6.园林色彩布局 天然山石、土面、水面及天空的色彩,在园林构图中一般作背景,以远视为主。 园林建筑、构筑物、道路、广场、假山不等的色彩,在园林构图中要与园林风景取得协调又有对比的效果。 园林植物色彩,是园林色彩构图中最活跃的因素。运用得当,能收到极高的艺术效益,达到美妙的境界,如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的许多景点,世纪钟、多色花带等,不仅是园林艺术的精品,更是园林色彩布局的杰作。 色彩构图的常用方法有:单色处理、多色处理和对比色及渐层处理。 观赏植物的配色方法有:补色对比、冷暖色运用和类似配合等。 三.园林规划布局的原则 1.景以境出,取势为主 “景以圩出,取势为主”即“布局径先相势”。然后“随势生机,随机应变”。通俗讲就是景物的营造要从布局产生,布局必须相势取势。随着地面的起伏变化和形势的开展而布置相宜的景物,做到“得景随形”即《园治》中所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或开池沼”、“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中国画历来极为重视“势”,早在东晋的顾凯之对绘画构图就提出了“置陈布势”论。其后言势者比比皆是。中国画家不光重“势”,更重“取势”、“得势”。清笪重光还提出取势的方法“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目的是要达到动而有生气。如江苏镇江的金山寺(见图4),金山只是一座孤立的低矮小丘。为了造就“深山藏古寺”的氛围,造园家利用低矮的山丘为基础,采用“依山取势”的造景原则,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殿中厅堂幢幢相衔,构成满山满坡丹壁辉映和绚丽精巧的古寺建筑群,创造出以一寺藏去一山的神州园林的孤例。这种依山取势的“寺包山”的总体布局,不但拔高了本体的山势,而且还掩藏了地面之拙。 2.迂回曲折,意境深幽 西方文化直接。东方文化含蓄,迂回曲折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艺术典型的审美特征之一。因为曲折能造成深邃美的境界,恽格《南田画跋》说:“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刘熙载《词概》说“一转一深,一转一妙。每经过一次曲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便会使人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 中国古典园林首重意境,为了引人人胜,为了求得景的瞬息万变,为了求得意境的幽深,在布局时极尽蜿蜒曲折之能事。园林中,曲廊、曲室、曲蹊、曲 桥、曲岸、曲径等相互组接成不同形式的“曲而达”的游览路线,使游人不但有曲径通幽之感,而且有渐人佳境之趣。就如陈从周教授在《说园》中道:“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问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因曲折形式有扩大空问感,延长浏览距离,延长赏景时间等优点,曲折之法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运用地最为娴熟。园中构景,处处突出一个“曲”字,所有的题点也都紧扣一个“曲”字,走廊为曲,花园成曲。凿池名曲,筑亭呈曲,成为曲折手法运用的杰出代表。 3.起结开合,多样统一 “开合”,就字义上解,“开”即开放。“合”即合拢的意思。开与合是一组对比、一组矛盾范畴。是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艺术法则中较为重要的一对。究其根源,园林布局开合之法的概念是借用于中国绘画艺术理论的。因为“开合”乃是中国画章法中最为基础、最为普遍的构图原则,董欣宾在《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就提到“开合是章法之母”。造园中的开合是将绘画中的平面布局定位的开合方法发展成三度空间中景观形象的布局对比法。“开”常常表现为空间的开放、视线的舒展,它常伴随着一个园林的游览序列的高潮的到来而产生;与“开”相反,“合”则常常指空间的收缩、视线的限定,“合”能使人产生幽深感,能为游兴高潮的到来作感情上的铺垫。 开合决定着画面势的创造。所以开、合的组合分布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画的布局开合安排犹如行文中的起结一样。长文中有大起结,大起结中又有小起小结。同样整个大的开合中又有许多局部的小开合穿插在一起,这样一开一合的无限性变化使画面形式丰富,章法产生了多样性。例如颐和园(见图5)的空间布局,具有典型的空间开合对比效果。从东部主要人口人内,人园后首先来到仁寿殿前院,这是一个以建筑围合而成的三合院(小开),气氛极为庄严。过此,经过一段曲径(合)。接着进入玉澜堂前院,这又是一个四合院(小开),待穿过这些空间院落而到达昆明湖畔(大开)顷刻间大自然的胡光山色全呈现于眼底,人的视线如脱缰之马,可以纵横于无边无际的原野。如此经过一收一放一收一放的序列后。游兴也达到了高潮。 4.奇正相生,境有夷睑 “境无夷险”是中国画论中经常谈及的构图弊病,早在元代就被饶自然《绘宗十二忌》列为绘画构图中一忌,其讲布局要有多样性,既有平远迂回,又要有奇险高耸,不可太平淡。 如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螺层峦,但起伏峥蝾而各异”。在园林构筑中,尤须讲究布局变化,既要设缓水平坡,使人心旷神怡,又要有险峰危岩。令人惊心动魄,常熟燕园的黄石假山就以险峻清奇著称。在险处有惊人之笔,方可扣人心弦。不落窠臼,但是这奇险却又要始于“正”。不能一味追求奇险而不注意平衡统一。只有在协调统一的大环境中。所谓“奇险”才能显示其艺术之美而不至于流于怪诞和矫揉造作。江南园林的假山危岩、湖石山峰,往往耸立于庭院平地和平静如画的池水之旁;砖石铺设的平坦道路或风雨不愁的游廊常常与山径、石磴等崎岖山道相连相续,这种种手法都是为了给人有夷有险、跌宕起伏、忽紧忽松的艺术感受。亦如清人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说:且林木纵横、山石磊落之间,忽作一段整齐之笔。亦是敢整相间之道也。 虽然在古典造园中,长久以来都是画论指导造园。园林是“立体的画”。我们却不能忽略二者的差别。毕竟,绘画是在二维平面里面组织物象以表现直观形象和作者直觉感受的视觉艺术,是相对静态的艺术;园林则是在三维立体空间中通过对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巧妙安排、营构以创造宜人环境和传达造园者思想情感的空间艺术,是动态艺术,包含了直接的时间因素。在布局时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对待。但是山水画论中的布局理论,对园林动态布局的指导意义,甚至要比对绘画更为直接和重要。 四.南北园林规划布局的差别 1.南北园林变化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历史,特别是几千年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早在原始社会狩猎 活动中,各部落占山为王、划分地带、争夺疆域等思想意识对后来社会变迁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与后来区域园林环境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早在公元11世纪,周文王就:在扩展国界的同时,在国内大兴土木,修筑。“宫苑”、“园囿”,并在囿内饲养野兽以供帝;王狩猎为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园内种植林:木、挖地筑台,各空间功能日趋明了。到了秦汉时期,皇权统治思想日趋上升,也使“林园”等不断扩大,其建筑规模宏大,如秦汉:时期的阿房宫、上林苑等。皇家园林在魏晋;清以后,南北以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南北园林的特色也逐渐成熟化。经过几千年社会变化、发展,我国园林文化形成南北风格各异的特点。 2.南北园林规划设计手法的比较 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和西方园林有着很大的区别。就中国园林自身来讲,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几千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南北区域两大园林体系,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宫苑、宅园的皇家园林,以苏州为代表的庭院、宅园的私家园林。两种园林风格在规模、布局、色彩、植物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也有其相互交融的特点。 2.1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规模上的对比 皇家园林主要服务对象是帝王将相等。由于皇家思想的制约,皇权统治至高无上,这在社会发展的方面都得以体现,如宫苑、园林空间的面积也是求大、求雄。从这些园子我们看到江南私家园林往往地域不求广阔,园内空间不求大,山不求高,池水不求深,建筑不求华丽,而是在有限的空间追求无限的创意。 2.2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空间布局的异同性 两种园林在空间的布局截然不同。皇家园林处处体现庄严、高耸的神圣之感,讲求轴线对称、规则的构图法则,如故宫(见图6)的建筑布局和紫禁城的御花园整体布局,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在规则中追求一种秩序感,显示其庄严的社会地位和皇权的统治威力。相比之下,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讲求浓缩自然空间,在有限的区域内设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其曲折蜿蜒的自由式布局与园中的叠石、池水、花木曲桥、建筑亭廊巧妙结合,充分融合,做到小中见大,展现自然,体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私家园林在立面空间中,没有皇家园林构图的层叠秩序和宽阔感,但能利用狭小的空间,通透相间,里外相融,使不同的空间环境曲径通幽,变化丰富。 2.3 南北园林体系中各具色彩的倾向性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色彩上的变化和特征是两大园林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皇家园林的色彩体系主要倾向千暖色,以黄红为主,其根源一是与历史上的皇权思想的统治有关,二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上古时期的五帝年代,有五位部落首领。黄帝的势力最大,后来黄帝收复周邻其他部落,为了显示其统治的权威性,便将不同的方位用五种颜色表示,黄色位居中央,随着时间延续黄色被作为皇帝专用色。到春秋时期,红黄确定为皇宫的建筑专用色,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红黄两色固定在皇家体系中,色彩的等级制因而自然形成。皇家用色浓艳夺目,金铺交映,绚丽斑斓,而一般平民则以灰粟色为主。那么粉墙、灰瓦,栗柱的私家园林色彩基调也就成为江南园林风格的一大特色。这种淡雅之色也与南方自然环境相谐调,彰显了文人墨客的高雅之趣。 2.4景点、建筑的题名体现南北园林内涵的差异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对景点、建筑的题名也有许多讲究。在皇权思想的影响下,皇家园林、建筑有求大、求名,求阔、求丽等特征。如北海、颐和园、万寿山,畅春园、圆明园等,无不体现出皇家的浩大、雄伟华丽,皇权的至高无上。从题目上体现一种张扬和霸气。相比之下,由于江南私家园林含蓄、内向,追求空间小中见大,追求自然谐趣,追求意境回味,其景点建筑的题名多是以文人墨客为主要对象,渗透着人文精神,表现出自我标榜、孤高傲世的气质,有些题名表现自我解嘲、淡泊明志和虚无的思想,有些题名则表现对自然的留恋和对情感的追忆。如苏州拙政园(见图7)中的“与谁同坐轩”、沧浪亭(见图8)、留园,杭州的柳浪闻莺、断桥等都流露一种士大夫文人寄物思情的情怀。总之,皇家园林中的景点、建筑题名体现着大、雄、丽、高、神等特点,而私家园林中的景点,建筑题名则让人感受到幽、秀、小、雅、悲等特点。 2.5 南北园林环境在植物方面的差异 我国南北气候环境差异较大,北方干旱少雨多风沙,南方相对湿润温和,因而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差别。从大的方面看,北方以适应性强、抗逆性较好的乡土树种较多,南方以花 灌木、草本植物较多;从种类看,北方树种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南方则以阔叶常绿树种和草本植物等为主,从历史的角度看,北方园林以皇家体系给人们带来长期的思想影响,对植物的感觉也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如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空间植物配植松、柏类大树较多,这也是整个皇家园林体系中出现较多的树种,让当时人产生皇权的神圣、长久稳固的联想。 五、综论风景园林规划布局的共性 综观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 大致可以分成“圈形向心”式布局、“步步登天” 式布局、“乐章结构”式布局和“圆形环游”式布局四种,分别被皇家园林、山区寺庙园林、大型私家园林与小型私家园林所成功采用。 中国园林的规划布局此外还可以有许多种, 但从基本类型来说, 上述四种已基本概括。 中国园林的规划布局虽然类型极多, 但亦有其基本的共性为各类园林布局所共同遵循。这些共性, 对于当今构建新型的园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可供作直接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