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座标志性建筑的诞生,也曾遭遇因为“条件不够”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时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世界最大的会堂建筑,建筑面积有17万平方米,其中一个万人大礼堂就占去了将近l/2。一开始就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这么大的空间怎么消除压抑感? 大空间的建筑物都伴随压抑感。
可是人民大会堂是为人民而建的,要让每一个走进它的普通人都能感觉自己是主人。如果不能消除这种压抑感,大礼堂就是个失败的作品。
第二,在开展活动时,在这么大的空间里怎么才能让所有人都听得清? 在建筑史上没有这方面的先例,几乎所有相关领域的专家都想不到解决办法。有科学家甚至说:“人均空间6立方米是声学处理的极限,大礼堂平均每人9立方米,要能都听得清,那叫世界奇迹。”
问题汇报到周总理,总理沉思片刻,突然吟诵了两句诗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文给了周总理启发,我们站在地上,但并不觉得天有多么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么远。如果可以从水天一色的意境出发,做抽象处理,那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周总理一边解释,一边在纸上描画着:“大礼堂四边没有平直的硬线,有点类似自然环境的无边无沿。顶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体空间。顶棚和墙身的交界做成大圆角形,把天顶与四壁连成一体。没有边、没有沿、没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浑然一体的效果,冲淡生硬和压抑感。”
根据周总理的指导,建筑师们给大礼堂的穹顶设计了3圈水波形的暗灯槽,与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应,当灯亮起时就如同水波荡漾。整个穹顶上还开了近500个灯孔,让人一抬起头就有种看到星空般的感觉,一举解决了大空间带来的压抑感。
此外,在穹顶上还有几百万个小得看不清的吸声孔,这些吸声孔把整个穹顶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吸音板
这样一来,主席台上发出的多余音波都会被吸走,不但没有回声,还能留点“混响”,让每个坐在角落的人都能清晰准确地听到发言人的声音。大空间难免听不清的问题也解决掉了。
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难题由“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是一种创新, 也是西方院校在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做的事情。
在留学申请过程中考官们是一定会考察作品集中是否有足够深度的细节,目的不是要看你的创意有多么多么好,并通过创意的程度来选择是否录取。不是这样的,他们要考核的是学生是否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通过学习、思考、实验或是畅想等方法去考虑和解决问题。 任何设计的过程,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考官们看来,这是学习能力,是判定一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他们在学校中设立的课题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正因此我们,以及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所解决的也未必都是些技术上或功能上的东西。一次尝试,一个创新实际上都是在提出问题。而我们的推进过程就是要让这个尝试可用,让一个创新可行。继续写下去篇幅会太长,所以先卖个关子,关于建筑中的尝试,留到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