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景区的 规划开发建设,一些设计者没有从科学规划设计的角度和理念出发设计景区,没有从生态文明的大视角看待景区建设,而是喜欢揣摩决策者的心理,更多的从旅游的经济效益着想。 而因此进行设计时,恨不得将景区的自然 资源全部进行人工改造和利用,过多地考虑了以经济为本和以人为本,而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面对设计者的“投其所好”型的设计,如果决策者和专家学者耳根发软,缺少理性和科学的旅游建设意识,就会中招,给日后的旅游建设和发展带来危害。
面对景区建设动辄出现的人造 景观过多的现象,一些决策者能够不为所动,专家学者也能够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理性建言,在旅游发展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经济效益转的语境下,能够为自然生态负责,为科学行政负责,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本身就是更高境界的旅游开发意识,这样的思维和行为越多,旅游发展才能够更理性,生态建设才能够更科学,旅游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旅游的幸福感和满意感才能够实现。 面对景区规划和建设,要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多保护,少改动,多些敬畏,少些随意,多些自然审美,少些人工审美,多些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少些大刀阔斧的改造,多些文化考量,少些经济的觊觎,多些人文的视角,多些法律法规意识,少些盲目冲动,多些符合自然规律,少些人定胜天,多些自然本位,少些人为损害,只有这样,自然遗产才能够发挥更长远的文明促进作用。 并非所有的景区都要发挥集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养生养心、康体健身和 培训拓展训练等项目于一身,可以建设一定的人工辅助设施,但不能抢了自然的美。景区设计应与自然有机融合,尽量少用人工 建筑,减少人工痕迹,人工因素应隐藏在自然理念中。更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维护景区的生态性,在不破坏现有地质地貌的前提下,适量增加人造景观建筑。
要对人造景观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景区的生态自然美,应该成为景区建设的不二流行法则。
|